茶園松糕制作技藝
茶園松糕制作技藝是東莞市茶山鎮(zhèn)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手藝之一,清咸豐元年(1851年)吳錫榮在記載茶山方言字音的字典《字彚較正》中寫到:“米嵩,米嵩糕,俗字。”清順治九年(1652年),茶山著名畫家張穆在《茶園亂后記》中寫到:“以糕餅散其老幼,至今遂以為常焉?!逼渲校鑸@松糕為茶山最具特色的糕餅之一,俗話說:“茶園松糕,寮步風爐,凹頭蒲桃”,可見茶園松糕制作技藝在茶山遠近聞名,對周邊民眾影響深遠。
茶園松糕制作技藝主要分為以下八個步驟:浸米,瀝干,舂米、過篩,做餡,鋪粉、放餡,分割,蒸煮,點紅印。其主要分全糯松糕和半粘半糯松糕兩種,全糯松糕口感最好,“一碗茅根粥、一孖松糕”是早餐的首選,也最考驗制作者掌握糯米粉干濕程度的功力。蒸煮后,若分割線模糊表示粉太濕或蒸煮時間過度;若與蒸煮前大小相近,則表示粉太干或蒸煮時間不夠。
茶園松糕常用于紅白事、祭拜祖先等,常用塊數為尾數是2、6、9,寓意事事順意、福祿雙全、長長久久。在茶山,“松糕”與“承高”諧音(意為墊起來),有扶持子孫快高長大、事事順利的意思,每逢老人做壽、小孩滿月、新娘結婚滿一個月、新建房犒功等喜事都會用到松糕,傳遞吉祥,此時松糕需點上紅印,以示吉利。用于白事的松糕則不需要點紅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