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方音探源
從雜字的方言性與方音性,我們聯(lián)想到廣州方言,特別是我們東莞方言富有較濃厚的隋唐音調(diào)色彩的間題,誠如陳伯陶主編之《東莞縣志》方言部分中所指出的,“千余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鄙w自南宋末,中原士大夫從嶺外遷來東莞的尤多。在漢語語音發(fā)展史上,元代是一個變化急劇的時期;在此時期中。我們東莞又僻處東南,我們祖輩帶來的中原古音不易受北方語音劇變的影響,所以莞音保留隋唐音韻色彩更為濃厚。而常平遠(yuǎn)離廣州,莞城,過去是閉塞的農(nóng)村,保留隋唐古音的又更多些。這是“禮失而求諸野”的語言規(guī)律吧。我們從下列兩方面語音現(xiàn)象對常平方音的軌跡作初步探討。
一、從人稱代詞的讀音來看
在整個東莞市的方音中,常平在人稱代詞的讀音方面,尤其富有古音甚至是文言詞語的色彩。例如用“汝”字代“你”,用“若”(讀上聲)代“你們”。這兩個字顯然是文言文的用法。又如“渠”字古代用作“他”解,如漢代樂府民歌的《孔雀東南飛》“雖與府吏要,渠會總無緣”。按“渠”字在《唐韻》(唐代字典)和《集韻》(宋代字典)中注為“求居切”,并音“蕖”,而《正韻》(明代字典)又注“渠”為“血許切”,音“巨”。我們廣東方言把“渠”的“巨”音接過來,并根據(jù)古字書中有提及“渠”亦寫作“”的說法而創(chuàng)造了“”(讀“蓋”)這個廣東方言字。由于時代不同,地域有別,方言隨異,我們常平人又把“X”字變讀為“契”(指“他”)或“卻”(上聲)音(指“他們”),這是語音變化的一音之轉(zhuǎn)。至于“我”字,常平人把自己讀作“愛”音;指“我們”時,則讀作“愛”(上聲)間(音近“藹”)。我們認(rèn)為這個“愛”音(其韻母廣州話為oi,普通話為ai)的來源軌跡,也可溯至古字書的注音方面。據(jù)《康熙字典》所載:《唐韻》《集韻》都把“我”注音為“五可切”或“語可切”,并音“俄”上聲。我們常平把“我”讀作“愛”音,是“五可”或“語可”兩個反切的一音之轉(zhuǎn)。再次,古字書《韻補(bǔ)》對“我”字注音為“葉”(按:此處讀“協(xié)”)與之切,音臺(按:此處讀“余”音,而《唐韻》、《集韻》等幾部古字書又謂“臺”字可有四個讀音,即“怡”(yí)、“臺”(tái)、“胎”(tāi)、“寺”(sì)。這四音都是“ai、i”韻母。而《詩經(jīng)·北門》“王事適我,政事一埠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滴我。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其韻腳“i、o、ai當(dāng)時是通韻的;至于《詩經(jīng)·南山有臺》的四個韻腳“臺、菜、基、期”也是“i、ai同一韻母。由此看來,通過對音、通韻的探索,常平人把“我”讀為“愛”音,其韻母與普通話對音為ai(與廣州話的oi對音),這與客家話把“我”讀“捱”(韻母為ai一樣,都是古代“我”字韻母與“i、ai相通有關(guān)系,而變?yōu)橐灰糁D(zhuǎn)的。
二、從幾個字的古音裊裊殘留來看
下列幾個字的古音,在五十年前還在常平人口語中出現(xiàn),而現(xiàn)在已逐漸消失了。例如:
1.“雨”字,我鎮(zhèn)金美村民,六七十年前,曾把“雨”字讀音“鄔”(“烏上聲)。如“落雨讀作“落鄔”。因古代“ü”和“u”相通。如《詩經(jīng)·谷風(fēng)》:“習(xí)習(xí)谷風(fēng),以音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其中“雨”韻母是ü,"怒”韻母是u?!短祈崱贰ⅰ都崱返茸謺鴮Α坝辍弊⒁魹椤坝稹?又把“羽”注音為“后五切,音戶”,而“戶”的讀音,現(xiàn)在普通話為“hu3”廣州話為“WUX”,常平話為“fu3”,三者都是u韻母。
2.“田”字,我鎮(zhèn)路東農(nóng)村如橫崗廈人和大朗鎮(zhèn)凹下村人一樣,把“田”讀為“譚”(檀)音,如“耕田”讀作“耕潭”,因古代“ian”、“üan”、“an"相通,如《詩經(jīng)·將仲子》:“將仲子兮,無X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其中“園”韻母是“üan”、“檀”韻母是“an”、“言”韻母是“ian”,而“田”的韻母是“ian”,故可讀為“檀”(tian)音了。
3.“於”字,“於”今簡化為“于”。古代“於”與“于”相通。在私塾時代,常平人總把“於”讀為“五虛”切(廣州話讀為agoi),不讀ü。因古字書把“於”注為“哀都切”(《唐韻》),音近常平以前“五虛切”的讀音。又如《唐韻》對“渠”字注音為“求於切”,這個“於”字就是以前常平人所讀的古音。自從私塾廢,小學(xué)立,“於”、“等于”在口語上普遍出現(xiàn),“於”字就由“ü”(讀“鄔”)韻母,讀為“ü”(讀迂)韻母了。
4.“產(chǎn)”字,建國前,常平人和別處莞人一樣,把“產(chǎn)”字讀“省”(讀廣東“省”的“省”音。)因古字書對“產(chǎn)”字注音是“所簡切”,這與常平以前的讀音相同。建國后,隨著經(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南北語言的交流融匯,這個“產(chǎn)”字的舊讀,就變?yōu)椤癱han”與“鏟”同音了。
從以上數(shù)例來看,常平方言確實殘留著較濃重的隋唐古音。但隨著人們社會活動的日趨頻繁,教育文化事業(yè)的日益發(fā)展,普通話的逐漸推廣,常平方音和各地方音一樣,必將在民族統(tǒng)一語言的發(fā)展進(jìn)程中,逐漸減弱,有些甚至要自然消失,這是語言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