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传区网站_在线中文字幕人妻视频_久久网一区二区三区_2021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中國東莞常平鎮(zhèn)欄目”門戶網(wǎng)站 是否繼續(xù)?

繼續(xù)訪問放棄

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街鎮(zhèn) > 中國東莞常平鎮(zhèn)欄目 > 概況 > 社會事業(yè)
民俗
  • 2024-08-18 18:05
  • 來源: 本站
  • 【字體:    打印
  • 分享到:

  第一節(jié)歲時節(jié)日

  一個節(jié)日的民族形式,總有其獨特的風格、色調(diào),得至歷代各階層的認同、慶祝和沿襲。春節(jié),在舊社會的常平地區(qū),有其特有的慶祝形式。春節(jié)活動,一般在三天內(nèi):除夕、元旦、年初一。這三天,出現(xiàn)一片紅色的海洋、充滿歡騰的氣氛。

  一、除

  家家貼上門聯(lián)、門神和各種年畫,形成一派祥和而歡樂的氣氛之后,春節(jié)的前奏曲就開始了。

  (一)酬神

  各家各戶,殺雞(一般用公雞,絕少宰鵝鴨)設祭酬神,有感謝祖先神祗恩祐一年之意。祭物以公雞為主,配以鯪魚一條(“鯪魚”與“零余”諧音,取其收入有零頭余剩之意)和其他春節(jié)果餅。祭神后則“吃年飯”,也叫“團圓飯”或“團年飯”。

  (二)賣懶袋

  懶袋是“懶怠”的諧音,有賣去懶惰,換來勤勞的意思。除夕傍晚,兒童們各拿一只熟雞蛋,呼朋引伴,到處玩耍,齊唱賣《賣賴歌》:“賣懶袋,一齊來。眉豆蓋。菊花開。今晚齊全來賣懶,明朝恭喜發(fā)大財”。

  (三)守歲

  守歲最積極、最熱鬧的要算“添香會”(未婚男青年的自愿組合,一般八人,有結拜金蘭的意味)和“娘仔間”(未婚女子的集體宿舍,一般在十人左右,主持者叫“間主”,多是個上了年紀的寡婦)了。前者猜拳行酒,通宵達旦;后者醵資“消夜”玩紙牌,徹夜不眠。

  二、元旦(含年初二)

  這天清早的特點是:到處出現(xiàn)紅色的海洋,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隨風裊裊飄浮的香煙,一陣陣“恭喜新年勝舊”“新年發(fā)財”的祝福聲浪。

  (一)門聯(lián)與爆竹

  不論貧富,戶戶都貼上紅聯(lián),甚至牛欄、豬欄、廁所也貼上一塊塊紅紙寫的“牛欄興旺”、“六畜平安”、“百無禁忌”之類的小“條幅”,構成一幅幅紅色立體畫。凌晨交子時分,鞭炮聲連綿不絕,天亮則到處是“滿地紅”的炮仗紙,構成了一幅幅紅色平面圖。舊式對聯(lián)“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就是這樣情景的寫照。

  (二)素食與奉神

  當天早餐(其實是午餐),各家要素食,俗稱“食齋”。菜色是粉絲(俗叫“來絲”)煮蠔豉(貧家也買三幾只,取其“好事”之意)、腐竹(也叫珠竹,取其“富足”之意)和“油齋”(一種油炸的、類似豆樸之類的、形如火柴盒的豆制食品)。至于奉神物品,也是如上面所述的素菜。加上炒米餅、年糕、桔子(大吉)等。

  (三)進祠廟添香

  清早,除了在家門口添香之外,還到祠堂、廟宇、社壇等地添香。添香不用祭品,只燃香燭,焚元寶,鳴鞭炮。添香的人群有:一對對的婆媳(新娘子)、添香會的會友。娘仔間的姑娘、湊熱鬧撿炮仗的小孩等。紅男綠女,香煙裊裊,炮竹噼啪,好不熱鬧。

  (四)派年糕、炒米餅

  早飯后,去年結婚的媳婦家,把從娘家送來的大年糕(俗稱“如龍”)切開片片,分送親屬和左鄰右里。另外,去年嫁了女的人家,把女婿家送來的炒米餅,分送給親屬鄰里。還有,添了丁的人家,也把外婆送來的“添丁本”(年糕)分送親友。

  (五)禁忌

  大年初一,俗例頗重忌諱。如要把掃帚放在不易看見的地方,婦女不要披頭散發(fā),不要說“死”字和其他不吉利的話,等等。

  (六)年初二

  是日叫做開年。各家殺雞宰鵝慶祝。出嫁女在早飯后,攜帶孩子往娘家探年。各村道路,往來者不絕。為保護來去的少婦、兒童的安全(因她們戴上首飾),各村派出鄉(xiāng)巡把守村外各路口,有“崗哨”性質(zhì)。“哨崗”邊樹起一面紅旗,往來婦女照例給這些“哨兵”幾只炒米餅或其他年果。這樣,“哨兵”一天收入大有可觀。探年的出嫁女,一般在娘家晚飯后回家,不在娘家過宿。

  三、清明與重陽

  這兩天是掃墓日,掃墓亦叫掛紙。清明除各家均掃墓外,某些人家可“撿金”或“插青”。安裝先祖骨頭的陶器叫做“金塔”或“龍塔”。起棺撿骨,裝于“金塔”叫做“撿金”,一般在清明期間進行。明年清明,在“金塔”前插上幾條綠葉樹枝,上綴一些紅粉丸,以兆多發(fā)子孫,這叫“插青”或“騎青”。如金塔遷移別處,也按此例。

  重陽只掃墓不“插青”。舊社會農(nóng)村對這兩個時節(jié)極重視,學校要放假。俗說“三月清明九月九,先生唔走學生走”就是這種習俗勢力的反映。從前,遠祖近宗墳墓,都有大小宗支子孫掃墓。土改后及“文革”期間,遠祖墳墓則少人拜掃,八十年代后期,聯(lián)宗拜祭遠祖墳墓的舊俗又有恢復趨向。

  四、浴佛節(jié)與孟蘭節(jié)

  在常平地區(qū),這兩個時節(jié)叫閑節(jié)。四月八在城市叫浴佛節(jié),有吃湯丸習慣,而在常平地區(qū)則有蒸糕作午餐的習慣,不宰三鳥。此日有小慶頭造插秧已完成的意思。七月十四,在城市叫孟蘭節(jié),祭祀無后裔的鬼魂,而在農(nóng)村則稱農(nóng)了節(jié),有夏收夏種已結束,該來個小慶的意思。是日或宰三牲過節(jié),或蒸糕作午餐,不拘一格,豐儉由人。

  五、端午與中秋

  在農(nóng)村這兩個時節(jié)屬大節(jié)。端午節(jié),家家裹粽,有咸甜兩種(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咸粽易吃滯,甜粽可消食)。出嫁女例于是日早飯后回娘家探節(jié),借此機會與其他回來探節(jié)的親疏姐妹話舊。在常平圩的四鄰還有端午節(jié)劃龍舟的習俗。在舊社會,人們把這個節(jié)日稱為“窮節(jié)”因它是個青黃不接之際的節(jié)日。至于中秋節(jié),各家除買備月餅、香蕉、椽柚、花生、菱角、紅柿(近來多了蘋果、雪梨)等物供賞月外,還忙于自制糲粉(近來有以米換糲粉的),煮牛肉湯佐膳。在中秋節(jié)前幾天,作外婆的例到女兒家“送中秋”或叫送“耍樂”(“樂”訛讀為“椽”)。所謂“耍椽”,原是紙燈籠,近來演變?yōu)轷庺~形、彩幌形、飛機形等照明玩具。兒童晚上游耍樂的歌兒是:“耍樂仔耍樂兒,今晚游來真著時?!?/p>

  附:

  常平龍舟景

  常平屬埔田地區(qū),建國前未開挖常平運河。那時每年到四月,連日暴雨,龍舟水起,以常平圩為中心的四鄰鄉(xiāng)村的埔田,如屋廈、金美、袁山貝村前面的“牛欄埔”,朗貝、還珠瀝村前的“朗貝埔”,木棆村前的“木棆埔”,還有板石村前的埔田,全都一片汪洋,水域面積近萬畝。茫茫水域,是劃龍舟的極好水景。這時,水域連通東坑、橫瀝甚至茶山等鎮(zhèn),龍舟可過鎮(zhèn)“當景”。常平劃龍舟的村主要是瀕臨這片水域的崗梓、橋梓、蘇坑、塘角、金美、袁山貝、還珠瀝、朗貝、板石、木棆等村。那時劃龍舟,主要是游龍當景,極少競賽。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到十三,每日都有一個景點。各村龍舟匯集到景點當景,有數(shù)十艘之多。水面上游龍穿梭,波翻浪起,鑼鼓聲、鞭炮聲此起彼伏,村邊堤岸上觀者蟻聚,有萬人之眾,熱鬧非凡,更有人劃著小艇到水域觀看數(shù)艘龍舟自發(fā)的比賽。

  端午劃龍舟,景點設置分別為:初一:上下車崗(東坑鎮(zhèn)農(nóng)村);初二:塔崗(東坑鎮(zhèn)農(nóng)村);初三:渡頭(常平圩,現(xiàn)在常平中學附近);初四:貝涌、上嶺(橫瀝鎮(zhèn)農(nóng)村);初五:田頭、草塘(橫瀝鎮(zhèn)農(nóng)村);初六:角社(東坑鎮(zhèn)農(nóng)村);初七:候王廟(東坑、常平交界處)、屋廈;初八:東坑;初九:神山、丁屋(東坑鎮(zhèn)農(nóng)村);初十:常平;十一:村頭(橫瀝鎮(zhèn)農(nóng)村);十二:石埗(寮步鎮(zhèn)農(nóng)村);十三:橫瀝。

  過了十三后,龍舟當景活動即告結束。

  每日當景,景點所在地的村要“犒船“。犒船是景點所在地的村準備餅食、荔枝、爆竹等禮物送給前來當景的龍舟。有的還給當年下水的新龍舟送金豬,以示慶賀。犒船的地點一般設在顯眼的水埗頭,用人搖著帶綠葉的竹枝,招呼龍舟,此地為犒船之處。當景的龍舟到達景場后,在茫茫水域中劃上三圈,然后來到犒船處受領禮物,稍作歇息,互致寒暄,然后鑼鼓響起,龍舟重揮橈槳,威風凜凜而去。到了水域中,龍舟再劃三圈后,騎龍船頭的“跳頭”,揮叉直指歸途水域,龍舟盡興而去。

  這種并非在有著大江大河的水鄉(xiāng)中劃龍舟,是埔田地區(qū)常平一帶農(nóng)村的特色。這些埔田只有四五月間豪雨過后才有茫茫水域。立秋后水退,埔田又露泥濘,這時埔田又可供種植晚稻。

  1958年,常平運河開挖后,牛欄埔、朗貝埔、木棆埔等埔田不再受水患,成了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的農(nóng)田,常平也就沒了劃龍舟的大水面,但仍可以在常平運河中劃龍舟。還可沿運河到橫瀝、東坑鎮(zhèn)的一些農(nóng)村中當景,但沒有了當年那種場面開闊熱鬧的氣派。80年代改革開放后,劃龍舟仍是每年端午節(jié)的重頭戲,鎮(zhèn)政府和橋梓村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還在常平運河舉辦過多次龍舟競渡,吸引數(shù)萬人到運河堤上觀看。進入21世紀后,常平運河污染嚴重,水質(zhì)變劣,常平的劃龍舟活動遂暫告中止。

  常平地區(qū)的龍舟用杉木制作,到中堂鎮(zhèn)斗蓢村的造龍舟木器廠訂制。這種龍舟較輕,浮力大,劃時耗費體力較少,而東莞水鄉(xiāng)如麻涌、中堂等鎮(zhèn),所劃龍舟用松木制作,船身較重,競渡時劃槳需勢大力沉方能壓倒對手。這是水鄉(xiāng)與埔田區(qū)龍舟的不同。水鄉(xiāng)的龍舟每年過了龍舟景后,就在河邊沙洲挖穴把龍舟放進去,然后用沙土蓋上,保存在水下。常平埔田地區(qū)每年劃完龍舟后,即把龍舟抬到岸上用木凳承起,明年農(nóng)歷四月三十抬下水。這又是水鄉(xiāng)與埔田對龍舟保管的不同。

  第二節(jié)民間制作粉果習俗

  清明及重陽掃墓時,家家自制“紅團”(有些人同時做松糕),去作掃墓祭祀用。所謂紅團,是把糯粉(加上少許粘粉)煮熟搋(讀“猜”)成團,染成紅色,然后從大團中取小團,壓成掌狀,中間放餡(有咸甜兩種餡,咸餡以眉豆、花生仁為主,以少許姜、沙糖、生鹽調(diào)味;甜餡以爆谷花、花生仁、砂糖為主),再蒸而成。大量制作紅團、松糕這類粉果當推新媳婦做“夠月”這天。一般農(nóng)家在這天邀請鄰舍上年紀的婦女幫手,制粉團、制豆餡,忙個不亦樂乎,做出的紅團數(shù)以百計,供新媳婦帶回娘家分贈親屬。此外,長子長女彌月、入學、老人六十或七十、八十大壽,新屋入伙等喜慶事都大做紅團招待親友。冬至這天,紅團更不可少。建國前,替人打長工的,吃了主家的紅團后便卷鋪蓋回家。近年來,有些人家嫌制作紅團麻煩,干脆到糕餅店訂制,而餅店做出的紅團是用面粉作皮的,餡少個細,風味與自制的紅團迥然不同,主家亦不計較這些,總之有它應景就算,餅家亦樂得有生意可做,各得其所。

  四月八日,城市叫浴佛節(jié),本地區(qū)農(nóng)家沒吃湯丸習慣,而多是蒸糕作午餐。70年代以前,人們多用黃糖蒸糕,一時吃不完,切成條狀曬成糕干,亦香甜可口。近年來,由于各種副食品充裕,加上主婦工作繁忙,又因系夏日,黃糖糕隔宿便餿,故四月八蒸糕不再盛行了。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家家裹粽過節(jié)。粽有咸甜兩種,咸粽用糯米作底面,中放肉、豆(眉豆、綠豆)茸作餡(亦有以蓮子、咸蛋作餡的),以粽葉包裹扎實煮熟而成。甜粽用料全是用灰水浸過的糯米,沒有餡,中間放一根比火柴梗大些的“松木”(亦叫“紅木”,據(jù)說有清熱解毒作用),用粽葉包扎煮熟而成。甜粽并不甜,吃時要蘸上白糖或蜂蜜方可口(甜粽曬干,碎成顆粒狀,用于煲黃糖粥,加上眉豆、紅、綠豆,甚為可口)。是日出嫁女要帶咸甜粽回娘家探節(jié),新媳婦第一次大探時帶粽的數(shù)目更多,分贈娘家親屬。自八十年代后,本地市場小攤檔上常有小型咸粽出售,外地勞工隨時可品嘗到本地咸粽風味。

  七月十四日,本地區(qū)有蒸糕(與四月八同)作午餐的習慣,此時,雙夏工作已結束,一般農(nóng)家于是日宰三牲過節(jié),所謂七月十四慶完工,有小慶的意思。

  農(nóng)歷八月十五食糲粉。建國前中秋節(jié)這天,家家自制糲粉作餐。糲粉是用粘米粉制的。把粉和成稀糊狀,用手(或用椰殼盛著,殼底有一小孔,糊狀粉液不停地從孔流出)抓住糊狀粉液來回不停地注到沸水中,粉液即熟成比筷子略小的條狀,再迅速將粉條撈起,放在冷水中過冷就成糲粉。做糲粉要三人配合(一人燒火、一人放粉液、一人撈粉條),故本地有“打繩三仔爺(60年代以前,農(nóng)家自制麻繩,作牽引犁耙及籮筐繩、柴繩之用。打繩時最少要三人密切配合,缺一人不可),做糲粉三仔乸”的俗諺,比喻通力使用,親密無間之意。那時,中秋這天,各村都宰一頭或幾頭牛,多數(shù)人家買來牛肉燉湯、以湯糲粉作餐,這一習俗一直傳至今?,F(xiàn)在,有專業(yè)戶做糲粉,人們不用忙于自制了,可以買或用米兌換。人們吃糲粉的樣式也多樣化,有湯糲粉、炒糲粉及蒸糲粉多種,同時不限于八月十五這天,外地人如有雅興,隨時隨地,無論白天黑夜,高級酒樓或街邊小食檔都能品嘗饒有常平風味的小食。

  炒米餅、年糕這兩種過年食品是在農(nóng)歷12月下旬制作的。炒米餅,本地叫硬餅,用炒香的粘米磨成粉,混合白糖、花生放在餅印中,經(jīng)過餅捶敲打使實,印制成后,盛于篩中曬干再火焙而使硬。年糕,用糯米粉混合糖水攪成糊狀,用圓形竹筐盛著,經(jīng)過七、八個鐘頭的火候,才蒸熟而成。年糕,是本地區(qū)粉果中個子最大的。大的年糕每個有四、五十斤。舊歷年初二探年,男方大探要數(shù)百個硬餅送到女家,而女方到男家大探則備兩個年糕(俗稱“添丁本”),一大一小,男方把年糕切成長方小塊,分贈親屬。

  煎堆、糖環(huán)。在制作年糕、硬餅的同時各家亦制作煎堆、糖環(huán)之類油炸食物。近十多年來,本地亦炸油角過年。新春時節(jié),本地人習慣帶上用紅膠袋裝上這些硬餅、油角到親友處拜年,在家接待來訪的親友,此物亦不可少。

  附:

  灰水制作法

  常平地區(qū)端午節(jié)制的粽子有咸甜兩種。甜粽俗稱“灰水粽”?;宜品ê芷婷?來源于民間,現(xiàn)簡述如下。

  荔枝樹木曬干作柴火,燒成燼后取灰;或用禾草燒灰,最好的是用黃豆植株的莖曬干燒成灰,從上述三種草木灰中選用其中一種,加少許水搓成團狀,放滿“糖漏”中?!疤锹闭?乃是民間用來盛放土法制成紅砂糖的一種泥土燒制的陶質(zhì)圓形容器,高約50厘米,底部成圓錐形,至底端處有一小口(用處是讓紅砂糖久放后從上至下壓出糖汁,從此處慢慢滴出,以后砂糖更純正,可作入藥用),現(xiàn)將“糖漏”移用來制“灰水”。制“灰水”時,先用一古銅錢放進“糖漏”底蓋住小洞口,使之只剩銅錢的一個四方小孔。這時,“糖漏”中填進大量的草木灰后,將其放置在一瓦缸上。“糖漏”的圓錐部分恰好放到瓦缸的一半,并成密封狀,缸中下面留有較多空間。然后,在“糖漏”上面蓋上一個“筲箕”(讀“梢基”,是民間以前盛飯或盛洗過后待下鍋的米的竹器)。每天,朝“筲箕”澆灑適量的干凈水,水從“筲箕”細竹條的空隙滲入“糖漏”的灰中,經(jīng)不斷下滲溶解灰中物質(zhì),漸漸滲至底部,透過銅錢小孔流入缸中。約半個月后,搬起“糖漏”,瓦缸中積聚的液體即是“灰水”。灰水呈淡棕紅色,堿性。這時灰水中有草木灰雜質(zhì),要用紗布過濾后才裝進玻璃瓶中加以密封,放置數(shù)月后方可用。

  裹甜粽時,先用灰水泡浸糯米3至5小時,然后開始包裹粽子。

  第三節(jié)紅白事風俗

  一、紅白事喜事(如婚娶、壽辰、彌月喬遷等)稱為紅,喪事稱為白。喜事有請柬(稱為紅柬)而不到,主家還會諒解;喪事有訃告(稱為白柬)而不到,則招眾議。

  二、各種喜宴名稱在舊社會,婚娶一般宴請親戚至友兩餐(有的甚至三餐),結婚當日午餐為丸酌,晚餐為梅酌,生子宴客為姜酌,壽辰宴客為桃酌。所以請柬有“敬備梅酌(丸酌、姜酌、桃酌)恭候光臨”等語?,F(xiàn)在請柬一般不沿用以上繁褥字眼,而統(tǒng)以“薄酌”代之。

  三、送喪與“過洋樂”有兒女子孫的人逝世,入殮前,其家人穿孝服,備瓦缸,到長流水地方,裝滿清水回來給死者沐浴(實際是洗洗臉),這種程序叫“買水”。仵工舁樞至途中某一約定俗成的地方,放下棺柩,讓送喪親友最后拜奠,這程序叫“辭材”或“辭柩”。辭材畢,死者家屬繼續(xù)扶柩到葬地去,這叫“上山”。(有些地方,送喪者于“辭材”后即回家,只許仵舁棺上山安葬)。

  送喪的鼓吹隊一般有五、六人,窮人家只用二人。他們的衣帽、樂器、曲調(diào)統(tǒng)稱為“過洋樂”隊,這原是日本的送喪隊。宋末元初,日本人船送莞人學者李用(曾在日本講學)遺體回東莞時,就是用這套樂隊,莞人沿用至今,稱之為洋樂隊:二人或三人吹管笛(即吹鼓手),一人打鐃鈸(即香花)、一人擊小單鼓(即俗稱“咚咚”),一人敲文鑼(即俗稱“沙鑼”)。樂隊所穿長袍,外紅里白,送葬去時,白翻在外;回來時,紅翻在外,這叫“白袍去紅袍歸”,有兇去吉回之意,所戴草帽、色帶捆邊,窮人家送喪樂隊只二人;一吹管笛,一人擊小單鼓。不管全套樂隊或半套樂隊,俱奏同一喪笛曲調(diào),激越凄婉,催人淚下,這就是東莞有名的樂曲“過洋樂”。

  第四節(jié)婚姻習俗

  建國前,常平地區(qū)的婚姻習俗帶有濃厚的宗法色彩,繁文褥節(jié),花費不少,故農(nóng)村有“生財死屋病抱(新抱、即媳婦)”的諺語。習俗相沿,雖貧富不同,各村情況有異,但男女完婚,一般有如下過程。

  一、合年庚(即議婚)

  男女互不認識,由媒人介紹雙方情況,如男方家長同意,則由媒人送來女方年庚八字,經(jīng)算卦后,認為對屬相,無沖克,則同意結親。所謂年庚八字,即男女之生辰年、月、日、時(即天干地支之當值數(shù)字共八個)。寫年庚時要注意:要用紅柬,中間一行,直寫到腳,字要成雙,倘不成雙,可在“時”字下加個“生”字,或把“二十”改為“廿”字。例如“庚午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時”,十一字可改為“庚午年十月廿五日子時”十個字或“庚午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時生”十二個字(余類推)。

  二、行聘禮(即訂婚)

  (此行女家回帖寫“隨——具”)

  經(jīng)過合年庚,討價還價后,男家擇吉行聘(俗稱“定親”、“行茶”),給女家送去禮金、首飾、禮餅等物,女家答回的禮物(叫做“回盤”)一般有新郎衣服一套和帽、鞋、襪等物。這樣雙方交換了禮物,就完成了訂婚手續(xù)。行聘柬帖,有一定格式。如柬帖有鎖金龍鳳的封套一個,正柬、副柬各一個,則在封套正面上端兩個圓圈里填上“鸞函”(“函”是封套的意思)兩個字(女家回帖填“鳳函”),正柬第一面有兩個圓圈,可填上“良緣”兩個字(女家回帖填“佳偶”)第二面右側(cè)中段寫上男家主婚人姓名(如“姻弟XXX頓首拜”之類,女家回帖同)。副柬第一面也有兩個圓圈,可填上“締結”兩個字(女家回帖寫“天成”);第二面全頁寫滿禮金、禮品的名稱和數(shù)量(每種寫一行,四個字,行數(shù)要成雙,要直行寫由頭到腳),格式如下:

  謹具

  禮金伍佰元

  棗子滿盒

  禮餅滿盒

  潔粟滿盒

  魯灑壹肩

  (此行是湊雙數(shù))(女家則寫“福祿雙全”以湊雙)

  啟盒聯(lián)封

  奉申

  第三面正中一行上端寫上“文定之敬”(女家回帖寫“旋敬”或“旋定之敬”,在左側(cè)寫上“名具正幅”(意思是:姓名已寫在正柬。女家回帖同此,或?qū)憽懊哂谡币部伞?

  三、報

  男家通知女家迎娶日期,叫做報日,手續(xù)較簡便,由媒人代男家?guī)┕返脚胰?作個口信則可。個別有錢有勢人家才采用柬帖報日,內(nèi)容主要如下:“謹詹某月某日與小兒恭行親迎之禮,肅此預聞?!?/p>

  四、上

  又稱“求閣”。在結婚前幾天,女方就不出門,轉(zhuǎn)居閣上,叫上閣。每天晚上哭唱“上閣歌”,從唱家中長輩到卑輩,以表懷戀和祝福之情。如是者三天或六天,最多不超過九天。在此期間,親屬姐妹和友好的姑娘來作陪,叫做“陪閣”。她們輪流送來早、午、晚三餐,叫做“餞行”。親朋送來禮物,叫做“送手巾”。

  五、結

  婚娶活動過程,不論貧富,一般要花三天時間。第一天開廚,第二天迎親,第三天散廚。各天活動內(nèi)容分述如下:

  (一)第一天活動

  1、開廚:是日請來至親協(xié)助準備飲宴和迎親的工作,一般不請賓客。廚房貼上“開廚大吉”紅紙。

  2、贈廚:男家如約送豬肉、酒、米給女家,女家用此禮物于是晚宴請親戚。這叫“贈廚”。一般要具寫贈廚帖式如下(要直行)。

  謹具

  豚肉壹肩

  品盛壹舁

  鮮魚滿筐

  喜酒壹肩

  奉申

  充庖之敬

  姻弟XXX頓首拜

  (二)第二天活動

  1、上頭、洗頭:結婚當日交子,男女各在家洗頭換衣,以示做“新人”。

  2、串床:結婚當天交子后,男家請所謂“好命”的已婚男子來助新郎安裝新床。

  3、搬嫁妝:一般在上午(也有在前一天下午的),女家的親屬戚友(主要是女的)把嫁妝搬到男家,領取“利市”(相當搬運費)后,又吃一頓飯菜。搬嫁妝要具備帖式,通用的是“岳丈看女婿”的全柬式。寫法要如下(要直行):

  謹具

  粗衣滿副

  百祿是荷

  奉申

  奩敬

  愚外舅XXX頓首拜

  (注:《禮記》稱岳父為“外舅”)

  嫁妝主要有桌、椅、面盆架、衣箱等物。衣箱裝上新娘衣服后,貼上封條,俗稱“木貢(誒壟)腩”、上書“某某堂某(姓)本月日封”。(注:某某堂,如袁姓為“汝南堂”、李姓為“隴西堂”等)。

  4、迎親儀仗:花轎―轎頂前后各掛一條彩紅、前者為男家主婚人在花轎出發(fā)時掛上,后者為女家在新娘上轎前掛上。此外,轎中設一紙扎的“龍香公”,到女家后,“龍香公”移上女家神臺,因此,新娘哭唱的“上閣歌”有“一個龍香換個女,龍香換女上神臺”的歌句。鼓手(即樂隊),有錢人家請來頭尾趟(隊)(9—10人),一隊在花轎前,一隊在花轎后。貧窮人家只請一趟(5人)。鼓手各穿紅袍,戴有彩飾的寬邊草帽。

  銃手,一人,挑兩紅木桶(特制的)、分裝火藥、爆仗、鐵銃三個。銃高6寸許,口徑1寸許。出發(fā)前燒三響,到女家后也燒三響,離時燒兩響。新娘哭唱有“連燒三響驚天地,嚇得女兒魂魄飛”歌句。花轎回到家時又敲三響。拜堂時又敲三響。

  爆竹,二人:一人擔長竹竿,掛上一串長長的爆竹,一人擔竹叉跟后,以叉支持長竹尾梢。離開女家和回到男家時才燒爆竹。

  燈籠,大如水桶,上書男家姓氏。擔燈籠二人,走在花轎之前。女家亦設一對小燈籠,上書女家姓氏,由伴嫁娘隨花轎后送到男家。

  5、迎親柬帖:一是攔門帖,即請求女方族人不要攔阻花轎進出,通用柬帖如下(要直行):

  謹具

  門儀壹緘

  奉申

  啟鑰之敬

  門婿XXX頓首拜

  一是迎親柬帖,通用帖式如下(要直行):

  謹具

  龍香兩座

  紅燭雙輝

  奉申

  御輪之敬

  門婿XXX頓首拜

  6、出閣:有三個程序。一是下閣“辭祖”,這時新娘哭唱:“堂前點著明燈火,高燈遠照兩頭明?!倍沁^門楣,楣上垂掛新娘父親的長褲,伴嫁娘背著新娘從褲下經(jīng)過,另一伴嫁娘張傘遮蓋新娘(這叫上不見天,下不著地,可避兇穢)。此時新娘哭唱:“門前晾起雙麒趾,(語出《詩經(jīng)》的“麟之趾,振振公子”句)先富(與“褲”諧音)阿爹后富奴?!比撬娃I。女家父兄叔伯等,護送花轎出村邊,以防村中好事者擲巨石破壞花轎。

  7、請酒:男家完婚當天,宴請賓客,上午稱“丸酌”,下午稱“梅酌”。宴飲時,鼓手作樂助慶。通用的請酒柬帖如下:

  謹詹某月某日與小兒某

  某某完娶是日辰刻丸酌

  申刻梅酌候

  光

  某某某拜訂

  速

  玉

  恕乏價催

  8、拜堂之夜:拜堂亦稱“拜公”,儀式繁褥,以示隆重。

  (1)供奉神主―在新房正廳,設神臺,供神主牌。牌用紅紙寫上祖先姓名,長約六寸,寬約一寸,粘于竹簽,插在一塊用作基座的羅卜上。神主有下列幾種(假設男家李姓,祖郡屬隴西):

  ①必寫的:隴西堂上李氏歷代祖先神位

 ?、谀冈谔酶敢淹龅?十八世祖考某某(名)李公之神位

  ③父在堂母已亡的:十幾世祖妣某(母姓)氏李(父姓)母之神位

  祖考某某(父名)公

李之神位

妣某氏(母名)母

 ?、芨改妇阃龅?十幾世

  (說明:舊稱已死的父親為考,已死的母親為妣)

  ⑤少年早夭未成家的男性:十幾世顯考某某(名)英君之神位

 ?、弈信倌曦矚懙?先姑先叔神位

  (說明:“6”種一般必寫,因為前幾代總有這種情況)

  以上神主牌一行直寫,字數(shù)多少要按“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反復讀下去,如最后一字落在“生”或“老”一格,則恰當;落在其他三個字上,則不當,這時要把“之神位”的“之”字作機動取舍則可。以上神主牌在拜堂后一概焚化。但留父母的神牌,待明早由新郎新娘捧酒告祭后才焚化。

  (2)點燭——拜堂前,新郎入房中,以扇柄撥開新娘的頭罩,然后由一已婚的青年,在新郎背后,手把手地助新郎點上龍鳳燭,擂于房里妝臺上的米斗中。

  (3)拜祖——此環(huán)節(jié)最隆重。主婚人與新郎并站神臺前的地氈上,面向神主牌,聽從“禮生”(即司儀。一般是鄉(xiāng)間塾師或較有文化的人充當)的喊禮而興跪,拜獻祭品。其間讀祝文的,當聽到“禮生”喊到“讀祝者就位,跪”時,則跪在新郎左側(cè)宣讀祝文。讀畢,則起身站于一側(cè)。至于負責把神臺上的祭品按“禮生”序喊,逐一遞給主婚人拜獻的,叫“執(zhí)事”。直至“禮生”喊禮畢,主婚人與新郎才退堂,讓新娘出場拜堂(拜祖)。附(1):婚娶拜祖喊禮儀式的辭令:

  放炮報鼓奏大樂奏小樂主婚就位鞠躬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跪即首再叩首六叩首興跪叩首再叩首九叩首興平身詣香案前跪上香再上香三上香執(zhí)事進斝(讀“賈”,酒壺)酌酒灌酒以酒奉于神位前,興平身與讀祝者就位跪皆跪宣祝文(此時讀祝文者按紅紙所寫的祝文宣讀)興平身復位跪進酒獻酒進饌獻饌進牲獻牲進蝦獻蝦進豉獻豉進肝(讀“忍”不要讀“干”,以避“棺”音)獻肝進肚獻肚進羹獻羹進食(讀“飼”即白飯)獻食進茗獻茗進餅獻餅進檳(檳榔)獻檳進果獻果……進幣(即元寶紙)獻幣興平身辭神鞠躬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跪叩首再叩首六叩首興跪叩首再叩首九叩首興平身禮成主婚退位新婦進堂

  附(2):婚娶告祖祝文(寫在紅全柬上,此文較通用)

  維

  朔(初一)

越幾日,主婚孫某某(主婚人名字)謹呂(即“以”字)

望(十五)

  某年某月某日

  牲醴庶饈(庶、各種;饈、食品)香帛之儀、敢昭告于

  (長)

子某某年已長成,禮當受室,先憑媒

(次)

  某郡(如果是姓袁的,則“某郡”兩字改為“汝南”,姓李的改為“隴西”)堂上某(姓)氏歷代祖先神位前。

  曰:禮重婚姻。嗣源所系。今某某之

  妁,聘于某(姓)氏之女為配。茲卜吉辰,迎歸于家,敬渴

  宗先·仰祈庇佑。伏愿宜室宜家。俾昌俾熾,螽斯(螽,讀“宗”,螽斯,一種繁殖力強的昆蟲名。語出《詩經(jīng)》衍慶,麟趾(語出《詩經(jīng)》)“麟之趾,振振公子”句)呈祥。用申虔告謹告。

  (4)新婦拜堂——這個儀式較簡單,穿著紅袍,戴上首飾的新娘在陪嫁娘與“執(zhí)事”的指揮下,拜渴祖先神位。此時有8—10個穿新衣,戴首飾的小姑娘(俗稱“娘仔”)從旁作陪。

  (5)送新郎——新娘結束拜堂儀式后,堂上設一酒席,請來六個或八個青年陪新郎飲酒(這酒席飲后,當晚不收拾)。之后,由一已婚青年,反扭新郎雙手,把他推入房中,此時新郎絕不能回頭打招呼。該青年隨即在外代關房門、大門。然后邊走邊燒炮竹,紛紛散去。至此,洞房花燭之夜,才告結束。

  (三)第三天活動

  1、遞水與捧酒:散廚這一天早上,新娘在伴嫁娘陪同下,捧了一銅盆水(叫“和順水”)給翁姑或其他親屬長輩洗手,并遞上毛巾抹手。這個儀式叫“遞水”。跟著,新婚夫婦給父母、至親內(nèi)外尊輩捧酒致敬,后者各給新婚夫婦以一包“利市”。

  2、行臺角禮:也叫“轉(zhuǎn)臺角”或“擰臺角”。這個作弄新娘的惡作劇俗習,在早飯后進行,主動權是在昨晚陪新娘的八位“娘仔”手里。這個車輪戰(zhàn)把戲是這樣的:在正廳中設一張日字臺,每邊放上一只酒杯,一雙紅筷子,臺有四邊四角。新娘和第一個“娘仔”對邊相向,首先各自端起挨邊的酒杯,互揖一下兮放下酒杯;各就原地轉(zhuǎn)一轉(zhuǎn),各自拿起紅筷子,互揖一下,放下紅筷子。這是第一回合。接著,各自按反時針方向,轉(zhuǎn)到鄰邊去,站住,重復第一回合的動作。四邊對揖完了,又對角相向,重復以上動作,四角對揖完了,第一個娘仔退下來,輪到其余各個娘仔先后應戰(zhàn)。這個車輪戰(zhàn)過程中,新娘共揖了128次。也轉(zhuǎn)了128回,難怪有些新娘被搞到暈頭轉(zhuǎn)向了。

  3、返面: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叫做返面(回去見家人的意思)。時間在中午(娘家遠的在翌晨)。在伴嫁娘陪同下,新娘坐花轎回去。到娘家后,徑到“求閣”的房子下轎,與陪閣的姐妹們相聚。共進午餐后,才又坐轎匆匆回來。至此,整個熱烘烘的婚禮過程才告結束。

  建國后,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廢除包辦強迫,封建買賣的婚姻制度?,F(xiàn)代文明帶來新的婚姻程序。與過去明顯不同的有如下幾方面:

  1.男女自由戀愛形成風氣?,F(xiàn)在男女雙方由相識到熱戀,得到家長認同。各種條件具備,便可到當?shù)卣k理結婚登記手續(xù),領取結婚證。

  2.女方不再坐花轎,亦無鼓手樂隊相隨。解放初期尚有個別新娘坐花轎,自60年代后此種習俗不復見。60年代初期,新娘子由送嫁婆陪同步行到男家,60年代后期則大興坐單車,由男方挑選一單車技術好的青年,載新娘直到新房門前。八十年代,男方迎親由單車改用汽車、小轎車,回程時一對新人同坐車中。近年來,本地區(qū)男方迎親車隊多在天剛亮出發(fā),把新娘接回來時一般不超過早上八、九點鐘,中午左右,又送新娘(新郎陪去)回娘家“返面”。黃昏前,又坐轎車回來。這樣,婚禮一天就結束了。

  3.結婚程序由繁到簡,“合年庚”、“行聘禮”、開廚請酒、搬嫁妝等仍有。女方“上閣”這一習俗60年代后已不復見?!鞍葑妗边@一環(huán)節(jié)在60年代及70年代初期再沒出現(xiàn),但進入80年代后漸有復現(xiàn),到新世紀初期已相當普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shù)據(jù)管理局????網(wǎng)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wǎng)安備 44190002000375號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wǎng)站地圖??? 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