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寫就當下的“一帶一路”,近年來越發(fā)深刻影響著中國與世界。2013年秋天,通過汲取并發(fā)揚“絲綢精神”,由中國提出的這份倡議,以更大動力推動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積極構建繁榮、和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一帶一路”并非一個封閉的孤立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合作體系?!伴_放包容,互學互鑒”這一植根歷史、面向未來、立足中國、朝向世界的提法,鮮明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總體設計中深厚的歷史情感與文化情懷。
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的建縣史、約1260年建城史的東莞,不僅是嶺南文明的起源地、發(fā)展地,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與世界在這里早早關聯(lián),文化底蘊分外深厚。回望歷史,東莞早已在對外經(jīng)濟活動中,積淀下了一批分外閃亮的文化符號,如出口莞香莞草、煙花爆竹等特產(chǎn)貨物,鐫刻對外交流印記的卻金亭碑、至正銅鐘,又或者憑借海陸航道引進番薯,乃至數(shù)十年發(fā)揮關鍵作用的廣九鐵路石龍站……這些可能你知道的,或者你不知道的,都是這座嶺南名城熠熠生輝的璀璨符號——
1
毗鄰廣州地處門戶
區(qū)位優(yōu)勢得天獨厚
“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成的“一帶一路”,在歲月流轉中于華夏大地輻射廣泛。翻開歷史長卷,東莞從未缺席,各個時期均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詳加回溯,莞邑大地傳承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印記,沿革脈絡異常清晰——
與陸上絲綢之路相對,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mào)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陶瓷、香料為代表性貨品。史學界觀點認為,這一商路“萌芽于商周,發(fā)展于春秋戰(zhàn)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具體解讀,經(jīng)過千余年發(fā)展,唐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繼續(xù)升華的關鍵時期,當時已經(jīng)有了“廣州通海夷道”的命名,而后隨著中國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指南針在航海領域的運用,商船遠航越加勃興——從中國東南沿海,經(jīng)過中南半島、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直接的商貿(mào)文化交流,并推動沿線各國的共同發(fā)展。
一般而言,海上絲綢之路包括東海、南海兩條航線,廣州、泉州為南線主要港口。毗鄰廣州的東莞,恰恰處在珠江出??诘奈恢?,由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航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貿(mào)易往來有著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各地商賈紛紛云集至此。
■蠔崗貝丘遺址既是東莞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更是東莞歷史文化的基石
2
嶺南文明重要起源
商貿(mào)往來歷史悠長
作為“番東之要津”,東莞連接著廣州港與更大更遠的世界——“凡番舶之赴黃浦者必由于此”。改革開放后的“世界工廠”,事實上早已依靠海上絲綢之路,匯入國際經(jīng)貿(mào)大潮,與世界溝通聯(lián)系。
在海上絲綢之路占據(jù)重要位置的東莞,同樣是東江史前文明代表。距今已5000多年的蠔崗貝丘遺址,灰坑、墓葬、排水溝、房址等人類定居要素留存完整,是廣東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人類聚落遺存,被考古學家麥英豪譽為“珠三角第一村”。更為關鍵的是,新石器時期的蠔崗人,就已能用石斧、石錛等工具制作水上交通工具、可以理解為獨木舟的雛形。
沿著歷史軌跡,繼續(xù)探究東莞的“絲路軌跡”——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帶動東莞商貿(mào)發(fā)展、商品流通,從東城柏洲邊東漢墓出土的舶來品“琉璃耳鐺”更是可以推斷,兩漢時期東莞便已產(chǎn)生對外商貿(mào)往來;隋唐宋元時期,東莞是嶺南溝通海洋的門戶,而后繼續(xù)加深重要中轉站定位;明代,東莞南部地區(qū)成為東南沿海最重要的貿(mào)易區(qū)域,被外商稱為“貿(mào)易島”;嘉靖年間,東莞雞棲、屯門、虎頭門是廣州府夷船的主要泊口;清代“一口通商”后,虎門是“廣州十三行”中外商船的必經(jīng)之道,虎門、鎮(zhèn)口、石龍成為粵海關重要稅口,石龍成為“廣東四大鎮(zhèn)”之一。
其中細究,更有觀點認為,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活動中,東莞扮演重要角色——“永樂四年明廷第一次在東莞采珠,與永樂五年鄭和二下西洋從廣州出發(fā),時間上頗為吻合,兩者或有直接關聯(lián)。因此,在鄭和下西洋的宏大事業(yè)中,東莞地方曾扮演的角色,實在不可忽視”。
及至清朝,閩粵之人下南洋已成潮流。據(jù)暨南大學歷史系劉正剛教授等學者考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就有東莞人前往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從事開采錫礦和割橡膠的工作。
3
莞香釋放城市魅力
莞草煙花遠銷世界
在貨物流轉的同時,東莞深層次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活動,東莞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商品化進程顯著加快。這其中,以東莞出產(chǎn)的香料“莞香”,最為引人流連。
莞香,又名牙香樹、女兒香,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據(jù)史書記載,唐代時莞香由國外傳入,宋代時廣東各地普遍種植,因東莞一帶的土質特別適合莞香樹生長,進而出產(chǎn)的香料品質最好,莞香由此名聞全國,不僅是上貢佳品,更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此背景下,莞香不僅成為東莞代表,更在頻繁的商品交易中成為香港指代——有觀點認為,宋元時期,因雞棲、屯門等泊口轉運莞香,故得名“香港”或“香港村”。
整體而言,莞香不僅是東莞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更是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綿延千年的航線上,除了茶葉、瓷器、絲綢,香料也是中國古代貿(mào)易的重要貨物,莞香作為香料中的珍品,更是成為其中翹楚。
■莞草及相關手工編織品,曾經(jīng)是東莞人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之一
與莞香對應,莞草更是東莞的一大特產(chǎn),而東莞真正的得名,據(jù)考證也正是來自莞草——2011年,東莞文史專家楊寶霖基于詳細查證后指出,真正的莞名由來是從一種“莞草”得來。
莞草,是一種多年生耐鹽性挺水型的單子葉植物,又名水莎草、三棱草,常見于廣東,因其生長在咸淡水交匯之處。廣東氣候炎熱潮濕,鋪草席睡覺休息是傳統(tǒng)民俗,于是莞草成為制作草席的上佳材料。東莞人的莞草編織技藝,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中曾經(jīng)出土的座席就是莞草編織而成。
由此,莞席自然而然成為東莞與海上絲綢之路聯(lián)結的又一特產(chǎn),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后,“東莞草織廠、莊數(shù)十家,從業(yè)萬余人,產(chǎn)品大量出口英、美、法等國及南洋諸島。產(chǎn)品有豬仔席、街市床席、加用突花席、蠻蛇席、金銀繩地席、長席、花繩席、摩登席、時花席、芥黃席等,除部分內(nèi)銷外,大量出口英國、荷蘭、法國、德國、美洲、澳洲、印度、泰國、南洋群島諸國及阿拉伯地區(qū)”。
煙花爆竹,也是東莞出口的標志性商品。根據(jù)記載,17世紀末,東莞便在運銷大頭菜、水草、涼粉草之余附帶少量爆竹煙花,運往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婆羅洲、越南、泰國、緬甸等地。海禁開放后,爆竹成為獨立的出口商品,銷售地區(qū)擴大至歐洲、美洲、澳洲、非洲等地區(qū)。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東莞爆竹出口金額達一百余萬兩白銀,1918年上升至一千多萬兩白銀,有羅華泰、謙隆、黃佐記等大戶。
20世紀初,東莞萬江人陳蘭芳將其在莞城的煙花產(chǎn)業(yè)延伸至香港,在九龍馬頭角北帝街70號創(chuàng)立千人工廠,幾近壟斷香港爆竹行業(yè)。1929年中秋節(jié),陳蘭芳以香港紳士身份,請準港英當局在太白酒家廣場燃放煙花,引發(fā)廣泛反響。1953年英國女王舉行加冕大典,陳蘭芳受邀前往倫敦燃放東莞煙花,并演出“貂蟬拜月”“三英戰(zhàn)呂布”等煙花戲。
1948年,東莞爆竹出口到達鼎盛階段,出口額達1000多萬港元,約占世界爆竹銷量的30%左右。截至1987年,東莞市有煙花爆竹廠161家,職工近2萬人,廠外加工戶近4萬人,年產(chǎn)220多萬箱,上繳稅金1000多萬元。1988年,爆竹煙花以322萬美元的總額,位居東莞出口商品榜首,足足高出第二位一倍多。198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第二屆國際煙花比賽上,東莞市煙花爆竹廠生產(chǎn)的“中加友誼”榮獲了國際傳統(tǒng)煙花比賽第一名,奪得“朱庇特金像獎”。
4
莞邑大地名人輩出
涉足重洋歲月留名
生于莞邑大地的人們,因為臨海有著更多與世界的關聯(lián),遠涉重洋、探索未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內(nèi)在鑲刻,各個領域名人輩出。
隋唐時期,中日交流進入鼎盛時期,文化部分承前啟后。南宋末年,東莞白馬人李用,鉆研周程理學近30年后,東渡日本傳播理學,被尊稱為“夫子”。
李用,字叔大,人稱“竹隱先生”。對于其在日本的傳播理學活動,眾多史籍都有記載,而且在民間也有不少關于他在日本活動的傳聞。如李用在日本娶的是交趾(中國古代地名,越南北部)人,81歲卒,生前遺愿“生不食元粟,死不葬元土”,故二夫人便把李用遺體運回交趾安葬,由日本門生和兩隊各穿紅袍、白袍的哀樂儀仗隊護送上路,一路上吹著極具日本特色的悲壯“過洋樂”。
有觀點認為,李用的生平成就可以用四個“最早”來概述——廣東最早宣揚和開設宋學講席授徒的理學家;廣東最早有名字記載下來的日本華僑;我國最早有具體人物名字可證的海外華僑教育家;我國最早有史所載在日本開宋學講筵的理學院。
在東赴日本傳播思想、開創(chuàng)先河的李用之后,東莞人陳益則因為引進番薯成為“中國第一人”。
據(jù)史料記載,明萬歷八年,來自東莞虎門的陳益搭乘商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安南(今越南),在當?shù)爻缘椒恚粌H好吃且能充饑。故兩年之后的萬歷十年,陳益頂著極大壓力將番薯“藏匿于銅鼓中”帶回,隨后“耗盡家財在祖父陳蓮峰墓旁購地35畝種植番薯,大力推廣,為解決那個時代面臨的糧食危機作出卓越貢獻”。
乾隆年間,東莞橫坑人鐘映雪收集整理并評點的木魚書讀本《花箋記》《二荷花史》,19世紀傳入歐洲,被譯成德文、荷蘭文、英文、丹麥文、法文等。德國詩人歌德,曾在日記中特別提及自己閱讀《花箋記》的所思所感。
5
古鐘見證中伊友誼
卻金亭碑詮釋廉政
而今能夠感受到海上絲綢之路之于東莞印記的,還有眾多留存實物。這其中,卻金亭碑與至正銅鐘,都分別有著耐人追尋的歷史意義。
始建于公元962年(南漢大寶5年)的資福寺,在東莞歷史久遠,最早由南漢禹馀使捐住宅建成,元代至正六年,寺內(nèi)僧眾化緣鑄鐘。鐘面四面正書,每面17行,記述當時僧人化緣鑄鐘經(jīng)過,開列施主名單及其捐財物數(shù)量,還記有鳴鐘規(guī)則、祝詞偈頌等。四面的間隔處分別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在鐘腰處橫列咒語、梵文。
銅鐘鑄造時,曾經(jīng)摻入波斯商人捐贈的一種貴重自然銅礦石——鍮(音“tou”),此事在伊朗歷史也有記載,由此至正銅鐘成為中伊友好交往見證。1973年6月,伊朗參議院長率友好代表團來我國訪問,向周恩來總理特別提及東莞資福寺至正銅鐘與波斯商人的歷史淵源,依照上級指示,資福寺銅鐘隨即被運至廣州參加中伊文物展覽?,F(xiàn)至正銅鐘存放于東莞市博物館。
■卻金亭碑是中國明代對外貿(mào)易,中泰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位于東莞莞城街道北門外光明路、教場街街口的卻金亭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于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內(nèi)容為紀念明代番禺縣尹李愷“卻金不受”的廉政故事,當屬中泰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對研究明代對外貿(mào)易及涉外稅制改革有重要參考價值,而對目前的黨風廉政建設也具有深刻意義。
卻金亭碑的史實,深刻詮釋著“為官清廉”的信念——1538年(嘉靖十七年)番禺縣尹李愷來東莞交叉檢查外貿(mào),訂立制度,不準官吏隨意抽盤、騷擾外商。為表謝意,暹羅人柰治鴉邀集外商籌得一百兩銀奉送李愷,李愷拒不接受。柰治鴉后來到廣州稟請巡按王十竹批準,于1541年(嘉靖二十年)在東莞城碼頭附近的演武場之南,建卻金坊和立卻金匾。
6
龍舟精神歷久彌新
籃球奏響當代強音
如前文所述,由于水路通暢,東莞人造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之后在海上絲綢之路商貿(mào)發(fā)展的基礎上,造船技能純熟高超,成為東莞顯著的地域特征之一。由此衍生的龍舟文化,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東莞人乘風破浪、勇攀高峰。
作為“龍的傳人”,從“龍舟”的定名就能看出中國人對其所寄托的特別心意,扒龍舟通過與水競逐,人的能量被深度激發(fā),齊心協(xié)力、迎難而上的精神內(nèi)核異常鮮明。東莞龍舟起源甚早、發(fā)展迅速,各水鄉(xiāng)片區(qū)都有著自己的龍舟傳統(tǒng)。明末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就曾在《廣東新語》中有過這樣的記錄:東莞“鄉(xiāng)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云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xiāng)鄉(xiāng)有之……”
■古往今來,頑強拼搏、百折不撓、乘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龍舟精神在東莞人的身上有著生動呈現(xiàn)
其中,東莞中堂是莞邑龍舟重鎮(zhèn),咸豐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標(代指有組織的龍舟競賽),鶴田村奪冠,民間詩作流傳至今:“中堂出標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賢。到處龍舟來趁景,第一飛龍是鶴田”。2000年1月,東莞沙田被中國龍舟協(xié)會授予全國第一個“龍舟之鄉(xiāng)”稱號,再度彰顯了東莞龍舟獨到的歷史地位。近年來以麻涌為代表,東莞龍舟在傳統(tǒng)民俗的基礎上,于競技層面接連斬獲各項世界大賽獎項。
2020年8月,扎根東莞近30年的中國首家民營職業(yè)籃球俱樂部廣東宏遠,奪得了隊史第十座CBA總冠軍、再度刷新中國籃球紀錄,令東莞“全國籃球城市”的金字招牌越加閃亮。向前回望,2019年宏遠男籃、新彤盛女籃完成史無前例的“一城雙冠”佳績后,東莞成功舉辦國際籃聯(lián)籃球世界杯,以籃球文化為主要體現(xiàn)的東莞城市精神,將專注姿態(tài)、專業(yè)精神、拼搏干勁深度融合。
因為籃球,東莞在當代依舊續(xù)寫著對外交流的全新篇章——2019年籃球世界杯,立陶宛國家隊在東莞賽區(qū)參賽,基于之前該國籃球名帥尤納斯執(zhí)教宏遠男籃的鋪墊,立陶宛男籃在宏遠俱樂部進行前期訓練,更好地進行備戰(zhàn)。世界杯后,立陶宛籃協(xié)特別向宏遠俱樂部的支持表示感謝,“籃球搭橋”的故事,在“籃球城市”東莞生動呈現(xiàn)。
- 相關新聞